▲涉事平台向法院提交的账号“永高法律服务”进行专业号认证时提供的资料。资料图
律所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被“假冒”,所作傻傻客户付款后,蒙冤未获得相应服务,平台就把真律所给投诉了。岂能清楚
这不是假律爱奇艺影视剧情节,而是所作傻傻已然发生的事实。据报道,蒙冤2024年2月起,平台贵州邦宇律师事务所陆续收到来自不同省份的岂能清楚3份“投诉”。经过调查发现,假律该律所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被“假冒”,所作傻傻客户的蒙冤钱都付给了“隐身”在背后的法律咨询类公司。
这个套路并不复杂:法律咨询类公司以正规律所的平台名义,获得平台认证,岂能清楚进行虚假承诺、超出规定范围招揽法律业务,继而拿用户当韭菜。用户一旦不想吃哑巴亏,追究起来,板子只能打到被冒充的贴吧律所,而冒充者却逍遥法外。类似现象的出现,冲击用户正常的法律服务需求,损害律所信誉,平台及监管部门都不能袖手旁观。
其实,在社交平台,这种冒充行径,已非第一次出现,所涉范围也并不局限于律所。必应去年,中央网信办出手,从严整治“自媒体”乱象,在取缔无专业资质假冒仿冒的“自媒体”中,就明确列出无教育、司法、医疗卫生等领域资质,擅自使用“教师”“教授”“律师”“医生”“医师”等称谓假冒仿冒专业人士的行为。
无论是教育、司法,还是医疗卫生,都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。在这些领域,人们往往容易遇到一些急需指导的难题,“李鬼”本身既无资质,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,不仅不能为用户解决难题,还利用各种销售套路,搞引流。本来带有某种知识付费行业特点的自媒体成长路径,被假冒仿冒者搞得真假难辨。
对此,平台认证当然是识别真假“李逵”的关键环节。消费者正是相信了平台认证的权威性,才相信了假冒者的身份,假冒者也是通过平台的认证,才堂皇地以假冒身份活跃在互联网。平台加强认证审核,避免让假冒者蒙混过关,显然极其重要。
但是,通过此次贵州邦宇律师事务所被假冒事件,可以发现,涉事平台向法院提交的“用户信息披露”,包括了所涉账号的注册手机号、进行专业号认证时提供的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以及一份授权公函。也就是,在审核端,假冒者所提供的资料是齐全的。这的确增加了平台审核辨别的难度。
去年发布的《关于加强“自媒体”管理的通知》提到,“从事金融、教育、医疗卫生、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,网站平台应当进行严格核验。”正如专业人士所建议的,平台方不妨对这些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设计更加复杂的验证程序。
此外,提供虚假认证材料的背后,还可能涉及伪造公章等违规违法问题,监管部门也需守土有责,对平台共享的材料要及时辨认查处,不使类似灰产有滋生土壤。
需警惕的是,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用户数量巨大、业务类型复杂,一旦审核认证环节被“突破”,就是拿整个平台信誉为造假者背书。所以,加强对身份审核认证环节的把关和技术投入,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斩断造假利益链,不只是平台责任所在,更是维护平台利益的需要。
撰稿 / 评论员 迟道华
编辑 / 徐秋颖
校对 / 李立军